查看原文
其他

教案◆2017年秋八年级统编本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伊人频道 2021-10-25

教案◆2017年秋八年级统编本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3 背影

【导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情深。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jiāo xiè)  奔丧(bēnsāng)  狼藉(láng jí)  簌簌(sù sù)

典质(diǎn zhì) 赋闲(fù xián)  颓唐(tuítáng)  琐屑(suǒxiè)

差使(chāi shi) 亏空(kuī kōng)  勾留(gōu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跚(pán sh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差使:旧时指官职、职务。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踌躇:犹豫。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拭:擦。

颓唐:衰颓败落。  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细小而繁杂的事。

箸:筷子。  大去:委婉语,指去世。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4.背景介绍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

【交流点拨】课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思念。

学法指导一: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六法】

①联系修辞手法;

②抓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

③联系人物身份,性格和思想;

④看句子表达方式;[来源:学科网ZXXK]

⑤看句子是否蕴含哲理;

⑥看句子的结构特点。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句子,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理解语言 把握特色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交流点拨】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在宽慰儿子。甘愿承受家庭重负,但愿儿子能轻松愉快的享受其天真生活。把悲痛压在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对儿子的关怀是多么体贴入微啊!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2.感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如:

(1)“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交流点拨】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2)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来源:学科网ZXXK]

【交流点拨】表现了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

(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交流点拨】“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怜惜之情。

(4)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交流点拨】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5)“他触目伤怀,自然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

【交流点拨】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其中还包含着家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父亲的影子,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步骤四 文本精读 把握主旨

1.本文题目为“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同学们用笔将原文勾画出来)

【交流点拨】四次。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学法指导二:

               【分析标题作用四法】[来源:学科网ZXXK]

①交代文章内容;

②点明文章主旨;

③交代引文线索;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2.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的?

【交流点拨】第二次。(望父买橘)最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的样子,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攀”的动作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3.当时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反应?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作者截取了在不平常的背景下“父亲的背影”这个精彩独特的画面,将父爱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

4.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交流点拨】儿子的四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儿子的两次自责也表明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感动、思念父亲。确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中心。

5.以“背影”为题的作用是什么(课题能否改为“浦口送别”)?

【交流点拨】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也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来源:学.科.网Z.X.X.K]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今天,我想用一首歌来结束这堂课,歌曲的名字叫《懂你》。让我们都能对父母、对亲人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播放歌曲《懂你》)


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附:板书设计】

沉重的背影

蹒跚的背影

艰难努力的背影

朴实的语言

三次流泪

两次自责  父爱子

子爱父

 

父子情深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4.《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 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 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 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板书课题)

一、本文体裁:叙事散文。(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

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  关于文体知识: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 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21教育网

2)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21cnjy.com

3) 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21·cn·jy·com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五、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1、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毡子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旁逸斜出    婆娑(suō)

秀颀(qí) 

2、解词:见注释。

五、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1、4、6、8、9几段中都有。

3、说说1、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www.21-cn-jy.com

4、理出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

5、理清思路:再读课文,指名几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 和( 性格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2·1·c·n·j·y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

6、理情结构: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1、 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 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所见)

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 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 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www-2-1-cnjy-com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七、作业:

1、小结本课内容

2、预习题:熟读课文5--9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6)文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其反问意思怎样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和精神美都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15* 散文二篇

【导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永久的生命》[来源:Zxxk.Com]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来源:Z+xx+k.Com]

1.读准字音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臼齿: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冲荡;清洗。又用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3.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并勾画出你不太理解的语句。

多媒体展示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来源:学科网]

3.选三位同学示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交流点拨】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第一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交流点拨】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交流点拨】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交流点拨】(1)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2)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3)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本文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来进一步理解品味本文的重点语句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挖掘本文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语文高度的感悟、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为了谁》这首歌呢?是呀,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同学们你们想过吗?(同学各抒己见)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历史上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医生是为治病救人而生,运动健将是为梦想而拼搏,还有地震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来源:学+科+网Z+X+X+K]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遏制(è)   飓风(jù)   濒临(bīn)

俯瞰(kàn) 呼号(háo)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作者介绍

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代表作品有《幸福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婚姻与道德》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交流点拨】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来源:

2.浏览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论述这三个方面,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所以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深入探究

速读课文2、3、4段,探讨以下问题。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交流点拨】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交流点拨】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了解人的心灵;第二个方面,实际上是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交流点拨】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逝世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爱情,知识,同情心这三种追求,哪一种追求是令他最执著最痛苦的?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交流点拨】同情心,爱和悲悯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爱和悲悯,只片面地追求爱情,会产生爱情恐怖主义;片面追求知识会成为灾难的帮凶,所以爱和悲悯最重要。

2.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能否交换顺序?

【交流点拨】不能,从内容上看,爱情是自然朴素的精神追求,知识是提高素质的精神追求;同情心是道德层面的精神追求,从结构上看与前一段的开头相照应,顺序井然,层次分明。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来源:Zxxk.Com]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鸽子,为和平为生;湖水,为万物而生;鲜花,为大地而生;树木,为地球而生。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生命的枯荣全看你怎么去栽培,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当然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就好!


课外积累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名言或诗句。

关于爱情:人生追求爱情并不显得低级。

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维斯冠:爱情是生命的火把。

关于知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李大钊: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关于同情:白朗宁: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来源:Zxxk.Com]

雪莱: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附:板书设计】[来源:Zxxk.Com]

我为什么而活着

爱情——博大

知识——博学谦逊

同情心——博爱崇高爱和悲悯更重要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6 昆明的雨

【导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来源:学|科|网]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jùn) 鲜腴(yú) 篱笆(lí bā) 鸡(zōng)  黄焖鸡(mēn)[来源:学科网]

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鲜腴:新鲜肥美。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方比:比较、对比。

扳尖: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形,鞋头尖小而上翘。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3.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交流点拨】不是,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及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交流点拨】都与雨有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3.请用几个词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交流点拨】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跳读课文 赏析语言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来源:学科网]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交流点拨】“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的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交流点拨】“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2.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精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请分析下面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交流点拨】用“戴”“穿”“坐”“吆唤”一系列的动词,对苗族女孩子进行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等,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怀念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交流点拨】“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主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来源:XXK]

步骤四 文本精读 探究写法

1.题目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交流点拨】①画中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课文第3段和第12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第3段从内容上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从结构上看,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第12段从内容上看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从结构上看,照应前方第3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3.《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交流点拨】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读完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得舒适熨贴,昆明仿佛顷刻间变成了一个让人无限神往的地方,他在画旁题下的那段文字虽长但很有诗情,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全部的爱与真情都融进了那里。


作者在第⑪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字左右。

【交流点拨】“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写作:略)

【附: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昆明雨的特点——丰满、饱和、旺盛

与“雨”有

关联的物、

人、事仙人掌、各种菌、杨梅

为宁坤作画,小酒店喝酒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来源:Zxxk.Com]

送缅桂花的房东 对昆明的

怀念、喜爱

(以小见大)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来源:网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